导读你估多少分?——写在等着你豆瓣评分的电影上映前
一部电影,从立项、策划、拍摄,再到上映,这一条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海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是一个资金与时间成本极高的产业

你估多少分?——写在等着你豆瓣评分的电影上映前

一部电影,从立项、策划、拍摄,再到上映,这一条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海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是一个资金与时间成本极高的产业。可是电影面对一个非常特殊的困境,那就是在上映前,无论是投资方还是剧组,都需要做出一些宣传热度来保证后期的票房,而豆瓣影评就是它们最关心的指标。在电影上映前,我们看到最多的是:等着你豆瓣评分。

第一段:品牌商和投资方的视线

当我们上网查看电影评分的时候,绝对是不会直接用豆瓣电影的一排星星确定一个电影的可看性的。但是,对于电影投资方来说,这五颗星却是至关重要的。其实,这五颗星是对票房有实际影响的,因为物以类聚,肯定有一定的追随效应。假如一部电影刚上映一天,就被打了很低的分数,那么会有许多观众会犹豫,他们会在决定是否看这部电影时,会在豆瓣或其他网站上看看该电影的评论评分。还有,有些品牌商也会根据电影的豆瓣评分来决定是否和影片合作,这个评分对品牌形象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段:豆瓣评分的标准与应用

电影评分未必就是直接的分数之和,可能是对影片文本分析、历史评分数据统计、还有影迷和业内人士的影评等等的综合评分。这种评分机制反映出了豆瓣影评的严谨、权威、专业的性质。但是也有许多豆瓣用户对影评的标准有自己的见解。观影体验因人而异,哪怕是经验丰富的影评人,也难以做到全方位、客观地评价一部电影。一部分观众归结为“过高期待”、“影迷预期”等等,缺乏真正的保存基地。再加上把豆瓣影评当成商业促销手段的一个差评就能产生连锁反应;完美图表的总分底部的前后排名也不一,让时刻紧盯排名的片方和观众更有复杂性的心态。毕竟,如果有一个评分系统是完美的,那么也就没有必要有人再去评分一部电影。

第三段:读者和观众的评分方式

通过这些电影相关者的角度,我们看到了“等着你豆瓣评分”的电影评价机制。那么,对于观众和读者来说,做出决策时豆瓣影评真的有那么神圣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一部电影,不是薯片,不可能有一味的口感。一个好的电影不应该受到先入为主的评价制度的捆绑,它的观感需要透过自己的眼睛,随自己的感受而来,而不是被豆瓣热度和分数所左右。显然,每个人的电影感受也各不相同,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背景、理解和文化背景去评价这个电影,也会更真实和可信。

总的来说,“等着你豆瓣评分”之于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评价意义和作用,但更多地,它是一种焦虑和热度营造机制,具体到每一部电影和每一个观众或投资方,这个意义可能是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我们应该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作品,用不同的心态去感受它,才可能会更接近我们内心对一部电影的真实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