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第一案(南京大学新技术“乌金纸”)
西方国家工业起步早,因此在某些技术上我们常被
“卡脖子”
,
比如芯片
。
但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这些年来我们也自主研制并掌握了
西方国家工业起步早,因此在某些技术上我们常被 “卡脖子” , 比如芯片 。
但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这些年来我们也自主研制并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这些科技除了能极大提高我方生产力外,也是对西方搞技术垄断或限制的反制利器 ,只是这样的例子相对较少,而本文将谈到的 “乌金纸” 生产制造,正是这样一个独步全球的关键性技术。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项被国家安全部门列为保密级的尖端技术, 却在2008年时被外人勾结内贼所窃取 。

“乌金纸”重要生产原料——黄金
第一、大案爆发
2008年7月的一天,骄阳似火,南京公安局突然接到一个报案电话。
报案电话是全球金箔制造基地南京金箔厂打来的, 厂方向警方提供了一个重要情况,目前市面上竟有大量与南京金箔厂高度近似的“乌金纸”公开出售 ,厂方在验证这些 “仿冒品” 后,发现其技术指标与该厂的保密产品几乎完全一致, 因此严重怀疑厂内的国家级保密技术“乌金纸”生产工艺已泄密 。
此消息非同小可,马上被汇报到北京, 科技部迅即派出专家赶赴南京,另一边国家保密局也迅速介入此案 ,与南京方面的精干力量组成专案组展开调查。
一个小小的“乌金纸” , 很多人估计连这名字都没听说过,何以弄得如此惊天动地 ?
在航空航天、军事装备制造、现代精密电子、医药美容甚至普通的装饰装修行业里, 有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重要原料 —— 金箔 。

金箔
金箔是由黄金反复捶打后形成的极薄薄片,其制作工艺在全世界都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之前, 其主要作用是作为建筑装饰材料“贴金”或医用价值 ,没错,它还是一种中药。
进入现代以来,黄金因其优良的 延展性、导电性、反射性 等多种特性,传统金箔升级为更薄的 “超薄金箔” ,并成为一种重要工业原料, 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中得以广泛应用 。
譬如厚度为0.3毫米的金箔膜对红外线的反射率本身已高达 98.44 %,而更薄金箔的红外反射率可提高到近 100 %, 因此“超薄金箔”常用于军事设施红外设备以及反导装置中 。除此之外,航空航天、精密电子等高科技行业里“超薄金箔”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等关键性技术, 已掌握的国家无不视为绝密,密不示人 。在上世纪,我国于该技术上受制于人,只能仰人鼻息,当时甚至有海外同行轻蔑地放出话说, “给中国20年时间也搞不出来!”

“红旗”反导系统发射瞬间
1998年,南京金箔厂组织数十位技术人员展开攻关,参考中国古代金箔制作工艺,经数百次试验, 于2000年一举突破金箔制造技术,傲视全球 。
新技术的关键,便是“乌金纸” 。
“乌金纸” 与 “金箔” 不同, 它是锻造金箔时垫在黄金下面的一种材料 ,成分组成极为复杂,可承受千百万次的锤打而不变形, 南京金箔厂掌握了此项技术后,由此迅速占领国际市场 。
1998年之前中国金箔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不到1%,新技术一出后, 中国金箔在全球市场份额猛增到60%,海外竞争对手遭受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
原本 日本金泽市 为世界金箔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南京金箔厂运用新技术后, 金泽市最大的金箔生产商不得不将生产环节全部委托给南京金箔厂 ,日方只负责销售, 而意大利、德国过往的那些金箔的世界级供应商,基本上全部倒闭 ......

金箔下垫着的,便是“乌金纸”
这等技术,自然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2001年, 新技术“南京金箔锻制工艺”被科技部和国家保密局正式列为国家秘密技术项目加以保护 。
所以南京金箔厂的报案,才显得如此重要。
第二、技术已泄漏,若继续扩散后果不堪设想,局长破釜沉舟潜伏当“卧底”
国家级重要保密技术泄漏,尤其是独步全球的、与军事工业等产业密切相关的关键性技术泄漏, 其引发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不仅如此, 刚刚如朝阳般升起的中国金箔产业也到了极为危险的境地 。
当时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新技术才能制作出的 “乌金纸” ,很显然, “乌金纸”的秘密已然泄漏 ,此时只有尽快破案,抓到犯罪分子,国家的损失才能降到最小。 否则技术一旦在犯罪分子手中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

南京金箔厂,现为南京金箔集团
负责调查的南京检察机构迅速排查嫌疑人, 当时全中国对“乌金纸”具体配方和工艺知情的只有5个人 。
但这5个人都是参与研发 “乌金纸” 的重要人员,是功臣,不宜随便怀疑, 而且这5个人里,部分人也只了解工艺流程的一部分,对于全套技术却是不知情的 。但市面上却连成品都出现了, 这说明失窃的应是全套技术资料 。
很显然,追查市场上仿品的来源, 顺藤摸瓜找到生产方,才是破案的关键 。
从2008年8月开始,南京市下关区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的吴局长(化名)和特意挑选出的侦查员潜伏入南京龙潭古镇金箔市场, 装扮成金箔采购商进行秘密调查 ,以追查市场上 “仿乌金纸” 的来源。
这场 “卧底” 行动应该说是有相当风险的,因为当时南京检察机关还不能确定 “乌金纸” 技术的失窃, 是否和境外势力有关 ,如果确为境外情报部门特务指使,那么吴局长等一行人的 “卧底” 行动很可能会有极大危险。

历经1个月的走访调查,吴局及侦查员们终于摸清了市场上销售 “仿乌金纸” 过程中复杂的 “上下线” 情况, 并最终追查到秘密销售“仿乌金纸”的源头 —— 隐藏于江苏句容市宝华镇铜山半山腰上的一家叫作“方圆博叶”的秘密工厂 。
经过侦查,检察院发现了这家工厂极为蹊跷, 不但厂址隐藏在人迹罕至的山里,而且长期铁门紧锁,里面还饲养有凶猛的狼狗看门 。据“知情人”透露,这家工厂的负责人外人只知叫 “徐老板” ,行踪诡秘,厂里从来就不允许他人进入,连看货都不行。
毫无疑问,这家销售 “仿乌金纸” 的工厂具有重大嫌疑,侦查员们随即以买家身份, 通过从“知情人”身上获取的电话与这位“徐老板”取得了联系 ,表示希望购买一部分 “乌金纸” 。
生意上门, “徐老板” 自然不会拒绝, 双方在电话中约好在南京栖霞区交货 ,每包售价1800元。但是当侦查员赶到交易地点后, “徐老板” 却并没有现身, 而是通过电话告知侦查员,要临时变更交易地点到南京新街口 。

句容宝华深山雪景,秘密工厂藏在山腰
侦查员又赶紧去往 新街口 ,谁知到了后, “徐老板” 还是没有出现,他又把交易地点换为了 中央门,之后又换到南京车管所大门 。
这个神秘的 “徐老板” ,仅一次交易,便4次更换交易地点,其谨慎小心之处丝毫不亚于毒贩。
侦查员最终在车管所门口拿到了 “货” ,随即这包 “仿乌金纸” 被送到南京大学检测,很快检测结果出来, 这包“仿乌金纸”与南京金箔厂的产品成分几乎完全一样 !
目标就此锁定,“方圆博叶”纸厂,正是市场上“仿乌金纸”的秘密生产窝点 !

南京大学
仅仅查出生产窝点还不够,调查的最终目的, 是要查清“乌金纸”这一国家保密技术究竟是怎么泄露出去的,还有这起泄密大案背后的主谋究竟是谁 ,这,才是侦查的关键。
由此专案组决定, 暂不打草惊蛇,继续暗中监控,以待时机 。
而另一边,有关排查泄密嫌疑人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第三、究竟是谁偷了国家机密?
前文已粗略讲过, “乌金纸” 的生产技艺全国只有5个人知情,他们分别是厂长、副厂长、总工程师、4号技术员以及5号技术员, 在没有查清谁窃取了机密之前,应该说这5人都有作案嫌疑 。
很快前线就传来重要情报,5名掌握工艺流程之人中, 4号技术员陆某和5号技术员黄某,竟然先后现身于那个隐藏在半山腰里的那个秘密制造工厂里 !

检察院办案车辆
4号技术员和5号技术员,与这起惊天泄密大案,必定有重大关系!
案件侦查至此,抓捕时机已然成熟 ,南京下关检察院迅速向上级汇报了情况,上级随即同意实施抓捕。
2008年10月8日,南京下关检察院会同警方, 组织3个抓捕小组、1个搜查组、1个机动组共计30余人,分乘6辆车赶赴句容半山腰里的那家秘密工厂,实施抓捕行动 。
吴局与句容警方以登记外来人口为名,敲开了这家秘密工厂的大门。
只见里面工人正在生产 “乌金纸”,而4号技术员陆某,当时正在厂内指导生产,吴局长立刻发出抓捕信号, 行动组与警方随即冲进了秘密窝点, 当场人赃俱获 。
而另一边5号技术员黄某得知4号被逮捕后, 闻风而逃,随即被公安部通缉 ,当月下旬,其人在强大的法律威慑下,投案自首。
经过对陆某、黄某以及“徐老板”等人的审讯后, 此案的来龙去脉最终浮出水面 。
陆某和黄某当年是南京金箔厂“乌金纸”研究小组中的核心成员 ,与此同时, 陆某丈夫陶某同样也在该厂工作 ,担任仓库保管员一职。

南京金箔厂员工用鹅毛将金箔从乌金纸上取下
2001年, “新型乌金纸” 技术研制成功后,陶某见新技术市场如此广阔,便向妻子陆某提出, 希望能搞个“第二职业”,也生产“乌金纸” ,多赚点钱。
陆某被说服了,但她只掌握了部分配方和工艺 ,由此她又拉掌握了另外部分配方的黄某入伙,二人掌握的技术相加, 正是“新型乌金纸”的几乎完整的配方和工艺 。
陆某和其丈夫陶某、以及黄某等人就此走上犯罪道路,其中陆某和黄某负责技术层面,陶某则负责生产以及销售。
但想要生产 “新型乌金纸” 不是那么简单的,陆某和黄某加起来,虽然掌握了绝大部份技术, 但还有一项关键性技术她们是不知道的 —— 生产“新型乌金纸”,必须添加2种至关重要的添加剂 ,而这2种添加剂的成分,陆某和黄某并不清楚。
由此陆某和黄某利用自身技术员身份,从厂里实验室中盗取了这2种添加剂实物作为参照物, 3人利用晚上和休息时间在陆某家阁楼上刻苦攻关 。
3人历经5年时间,100多次试验,累计花费5万元, 最终于2007年破解了添加剂的成分 。

附着在乌金纸上的金箔
3人欣喜若狂, 共同出资在句容山里建了那间秘密工厂 ,为掩人耳目,3人又以陶某哥哥名义办理了相关生产执照,由陶某负责经营, 为隐藏身份,陶某对外谎称自己是“徐老板” 。
这家工厂或者说作坊,建好后1年内,就生产出600多包 “乌金纸” ,对外低价售出100余包,回款15万元。幸得南京检察院和警方迅速查出根源,斩断了其后续泄密的可能, 否则“乌金纸”这项国家级保密技术一旦从其手中扩散甚至售予境外,后果不堪设想 。
2009年5月,陆某因泄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陆某丈夫陶某判处有期徒刑2年,黄某另案处理。
这起13年前的泄密大案,就此尘埃落定, 但它所折射出的2个重大问题,在今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毫无疑问,此案中的陆某和黄某虽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但其科研水平是相当过硬的,二人不但是 “乌金纸” 研制过程中的核心成员,后来还凭一点样品就破解了关键的添加剂成分,具有卓越的研究能力。
这样的科研人员,最终却为了一点钱而以身试法。 这其中固然有二人将身外之物看得过于重要的原因 ,但这也反映出某些客观现状, 国内的某些企业或机构,确实应该关注一下掌握核心科技人员的待遇了 。
最近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张荣桥总师在央视期待 “希望给团队的年轻人解决后顾之忧” ,恳切真诚,言犹在耳。

张荣桥总师接受白岩松专访
而另一边演艺圈的 “天价片酬” 现象却不时显诸于报端,某女星3个月1.6亿收入,完全超过了普通人对 “薪水” 这一概念的最大想象, 科学家和演艺明星,究竟谁对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重要,不言而喻 !
另一个问题是迫切需要对科研人员加强保密意识宣传 。不少科研机构或企业的重大技术研究人员,掌握着国家关键技术, 这样的人一旦泄密甚至叛变,其破坏性较之普通人更为严重 。
此案中的陆某、黄某,假如其手中的 “乌金纸” 技术泄露到国外,那对中国的金箔制造产业,毫无疑问将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上的关键人员,高收入无可厚非,但给他们的高收入的同时,也应该强调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度 ,假如掌握了核心技术,却拿去给对手服务,这样的人,破坏性更大。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本人,却一定是有国界的!
文/梦醒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