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古文名篇《刻舟求剑》,你真的了解其中深意吗?
韩非子所写的《刻舟求剑》,是中国古代名篇,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学习的必修课。它以简短的文字,道出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时移事易”,

古文名篇《刻舟求剑》,你真的了解其中深意吗?

韩非子所写的《刻舟求剑》,是中国古代名篇,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学习的必修课。它以简短的文字,道出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时移事易”,也就是说,事物随时间改变,原来的做法未必行得通。那么,这个故事真的止于简单的一个道理吗?它对我们生活的启示,到底又有多少呢?下面,通过分析这个故事,我们一起来品味《刻舟求剑》中的真正深意。

第一段:刻舟求剑真正的含义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有个人在划船的时候,不管船在哪里,只要把剑扔进水里,船停在什么地方,他就总喜欢盯着水中的剑头,以为剑头会告诉他真正的方向。一天,他的朋友告诉他,如果割掉两断槛、再生新槛,那么刻舟求剑就有可能会失效,他以为朋友大惊,但是他很快明白了朋友的意思。故事的结局是:刻舟求剑的人依旧会把剑扔在水里,朋友则用槛子补锅底。结局表明,人们时刻需要换位思考,关注变化,才能不断更新认知,得到新信息,做出更好的选择。

古文《刻舟求剑》虽然文字简练,寥寥数语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可以说,刻舟求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区别性思考”、 “反思式思考”与“综合式思考”。中国古代的“区别性思考”通过错觉或干扰而用不同的方式观察事物、从而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反思式思考”则强调思考引领知识的进步,明确避免轻信,而是持续性的反思和推进;“综合式思考”则要求研究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学术知识,综合各类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破解复杂疑问。

第二段:深入思考,刻舟求剑的引申意义

《刻舟求剑》的最初蕴含着的道理十分朴素、简单,只是告诉我们需要不断地适时更新我们的认知、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不过《刻舟求剑》不仅仅局限于此,它还引申出了其他的许多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刻舟求剑》告诉人们思维定势应该被打破。人们总是无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所以也就无法走出自己固有的局限,而那些打破思维定势的私人,通常都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其次,《刻舟求剑》还洋溢着对思维的开拓和变革的期许。对许多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反思和检讨,这样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扩宽知识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刻舟求剑》还提醒我们,对于未来的未知性和变革,我们必须拥有“创造性的思考”。当我们的大脑能以更加创新的方法输出答案时,我们才会有所创造,也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成就。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创造性,就不应该被称为学者。

第三段:反思故事中的主人公

既然我们如此深入地了解了《刻舟求剑》的深层次思想,那么就让我们来反思一下故事中的主人公吧!刻舟求剑的人,在故事里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显然是个单纯而又善良的人,可以为找寻方向而毫不犹豫地丢掉自己的宝贵品质,甚至对自身的行为毫无察觉。他被朋友提醒后,认真问询探究地“追问”,最后背着剑作出的选择;与此相对,他的朋友则用槛子明确地给出“恶意”的提示,于是在故事的结局里,朋友与他的难用、无措被放大,人们不禁会引发许多让人遗憾的借鉴。

在实践中,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你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精神和意志力的强度;同时,由于经历的积累和阅历的积累,你也会发现自己不断变化的个性和态度。所以,最终你需要获得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心态坚韧的人,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生活的变化。

,《刻舟求剑》是一个充满着深刻思想的故事,如果我们仅仅认为《刻舟求剑》表述的是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那么我们就会失去更多的收获。通过对《刻舟求剑》中深层意义的剖析,我们本应该得到的启示比我们最初所看到的要多得多:它告诉我们思维不能停止,不能停滞不前;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无论何时都需要关注变化;告诉我们,学习时需要“反思式的思考”和“综合式思考”,知识无界,它正等待着我们来探索。总体而言,《刻舟求剑》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拓展,值得我们平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