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中文歌词(《喀秋莎》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头条创作挑战赛#
《喀秋莎》是二战时期前苏联的一首非常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经典歌曲,被誉为苏联的“第二国歌”,广为传颂。虽然是一首爱情歌曲,但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
#头条创作挑战赛#
《喀秋莎》是二战时期前苏联的一首非常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经典歌曲,被誉为苏联的“第二国歌”,广为传颂。虽然是一首爱情歌曲,但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因为节奏欢快流畅、基调凄美悲壮,因此传唱度非常高,以至于流传至今,依然经久不衰。对于老一辈的俄罗斯人来说,它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回忆,一个苏联的文化符号,对于过去和现在的俄罗斯它亦有这历久弥新的意义!

由于《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极大地鼓舞了士兵们的斗志,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鼓舞士气的作用,因此战后,苏联当局专门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应该是首例。
《喀秋莎》这首歌是前苏联经典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的一首插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1972年执导的一部战争片。
该片于1972年12月6日在苏联上映,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反响,轰动一时。1973年,该片赢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并获得了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该片根据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准尉瓦斯科夫带领五位女战士在广袤的森林中进行激烈残酷的阻击战,最终战胜数倍于己的德寇的故事。该片采用了独特的蒙太奇手法,用色调穿插的方式来表现不同的时期:一方面用朴实的黑白色调描绘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用柔美鲜明的色彩来展现女兵对和平时期美好生活的向往。

该编导独特的构思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影片并没有停留在对于妇女战斗业绩的可歌可泣的一般性描述,而是用细腻柔美的手法,去刻画人物内心变化,把笔触深深伸向女战士们的心灵深处。这一奇特的构思,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因此该电影获得了广大苏联人民群众的喜爱,并获得一致好评!
《喀秋莎》这首歌曲也为该片的成功添彩不少。

《喀秋莎》的创作背景是1938年,苏联与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爆发了军事冲突,有一位叫喀秋莎的姑娘嫁给了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夫,并随军前往了丈夫的驻地。张鼓峰事件发生后,喀秋莎自告奋勇前往军队医院工作,被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勋章。日本战败,苏联趁机占领了张鼓峰地区——中国东北唯一的图们江出海口!
《喀秋莎》这首歌,描绘的是正直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时候,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去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

这首歌最早创作于1938年,喀秋莎姑娘的事迹令苏联诗人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深受感动,于是创作了诗歌《喀秋莎》,苏联作曲家马特维·勃兰切尔看到这首美丽的诗后,立刻有了灵感,把它谱成了歌曲。1938年由知名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Лидия Русланова)首次演唱。歌词如下: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卡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卡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卡秋莎的问候传达。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卡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她
这首歌曲当时并没有流行开来。是两年后发生的苏联卫国战争使这首歌曲脱颖而出。这首经过战争洗礼的歌曲,在伴随着隆隆的喀秋莎火箭炮声中广泛地流传了开来,并迅速唱遍了苏联。

这首爱情歌曲之所以能够在战争中得以流传,其原因就在于,这美妙的歌声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这歌声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们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了一起,这饱含着少女纯情的歌声,使得抱着冰冷的武器、卧在寒冷的战壕里的战士们,在难熬的硝烟与寂寞中,心灵得到了情与爱的温存和慰藉。因此,这首歌曲更是获得了新的生命甚至是永恒的生命。

《喀秋莎》这首歌,无论是在战争史还是音乐史上,它都曾发挥着最温柔、最坚强的力量,它在歌唱爱情美好的同时,也唱响了希望和正义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