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1年7月,位于浙江省境内的甬温线,两列动车以时速20km/h发生了重大追尾事故,引起了人们对列车防撞性能的关注。



列车究竟能承受多大速度的撞击?汽车上有安全

2011年7月,位于浙江省境内的甬温线,两列动车以时速20km/h发生了重大追尾事故,引起了人们对列车防撞性能的关注。

列车究竟能承受多大速度的撞击?汽车上有安全气囊,那高铁上有哪些安全措施呢?

2021年3月4日,我国的中车长客有限公司,完成了两列8辆编组高速动车组碰撞试验。

实验使一列车以36km/h的速度撞击另一列静止的整编列车,现场各项数据符合设定值,吸能系统符合并超过了行业标准。这是世界上首次在符合实际工况的线路上进行的,整列车被动安全碰撞实验,而这并是我国唯一一次的高铁碰撞试验。

2019年9月27日,山东青岛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在碰撞试验台上,成功完成76公里时速真实列车对撞实验,这是目前世界上列车最高速碰撞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虽然车头前端瞬间毁坏,但两车结构变形可控有序,司乘空间依然保持完整,证明了其防撞性能的优异。

上述两次防撞实验,其最低标准都是欧洲标准。

由于地区差异,各国实行的测试标准也不尽相同,在撞击速度、撞击形式以及评分细则上都有差异。而欧洲的该条标准是最严苛的, 需要在两列车以时速36公里相撞,或一列车以时速36公里撞击80吨货车,一列车以时速50公里撞击15吨可变形障碍物等情况下,确保乘客和司机的安全。 而我国的各项数据显然已远超于该条标准。

而上述说的这些防撞性能的测评,同属于列车的被动安全系统。

当列车发生意外碰撞,列车吸能系统中的多个吸能装置,能耗散撞击能量,降低碰撞带来的结构破坏,从而保护车内乘员安全。被动安全技术的其难度在于,列车碰撞过程需要头车前端吸能结构,和位于车厢连接处的中间吸能结构等吸能装置的共同参与,其受力过程属于“强非线性复杂系统”,数值计算难以精确模拟,所以进行真实场景的模拟实验是十分必要的。

而除了被动安全系统,自然也有主动安全系统。

不过这个概念在铁路领域还没有被明确提出,当前在汽车安全系统中使用较多,包括常见的ABS防抱死系统,ASR驱动防滑转系统等等。此外,主动安全还包括减轻人体疲劳等。

可见,仅仅依靠提升高速铁路的被动安全,是远远不够的,研究与被动安全相结合的主动方法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