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总结(学校德育:探寻新路径)
拓展德育载体
学校德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发挥
学校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推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结与思考,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新路径。
拓展德育载体

学校德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发挥蕴含在各类校园活动中的德育教育功能,以弥补传统象牙塔德育的缺陷。学校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1. 融入主题教育。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教育实践周”等,通过主题挖掘德育价值、创设学科联系、深化教育实践。
2. 引入艺术教育。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素养的提升与个人修养息息相关,特别是文艺活动的展演,可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3. 建立志愿服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他们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志愿服务是弘扬正能量的桥梁,可以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强化学生思想教育

德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品德,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科学安排相关活动,以思想引领行为。
1. 注重平时管理。平时管理是德育长效的基础,学校要制定合理的教室纪律、饭堂秩序、活动场地管理等规范,并积极开展评比激励等活动,养成正常行为习惯。
2. 引导思考。引导学生思考道德、思想、艺术、性格等议题,培养学生探究和自主学习思维,鼓励他们提升自我认知和思维能力,从而增强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3. 建立体验教育。如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拓展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这些课程既能够扩宽学生知识面,又能够增强德育的感召力和亲和力。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作为学校德育的主导者,教师的德育对象除了是学生之外,更是自己。
1. 重视自我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智慧、素养,是德育形象塑造的中心,需要自我驱动和不断提高。
2. 强化导师管理。学校可以为每个班级配备特聘“班主任”,其职责除了开展同级别各班所开的公共课,还包括对本班学生的全面指导、关注和辅导。
3. 加强业务培训。学校可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等进行业务培训,推进教师的素质提升、学科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提升。
充分发挥家校共育作用

学生的道德成长和身心发展是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的,学校和家庭需要加强合作,推进行为和态度的一致性,达到共同育人的目标。
1. 加强沟通交流。学校和家庭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沟通学生在学校所表现出的优点和缺点,共同协助学生全面发展。
2. 建立家园共育环境。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品德修养等,使之形成习惯。
3. 完善家庭作业掌握。学校应该减轻学生过多的作业压力,同时教师应该在家庭作业中注重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提高作业的品质和水平。
结语

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德育观念的更新、德育制度的改革、德育渠道的多元化和德育师资的优化等多方面的要素的支持。我们应该寻找创新、探索发展,使德育工作真正达到提高学生成长与齐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