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pit(cockpit catastrophe)
巨蒽双座敞篷战斗机,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由美国斯托尔工业公司研发的,是一种制导导弹和无线电制导炸弹的导航系统,擅长于夜间攻击。然而,1953年9月13日,它因为惊人的人为失误,导致了一场空难,成为航空史上的“cockpit catastrophe”(驾驶舱灾难)。
事件重现

巨蒽战斗机飞行员葛瑞格才刚刚获得新航空器的飞行许可证,没有过多的经验。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和他的教练麦考利特上飞机进行夜间训练。麦考利特靠在飞机座椅上睡着了,葛瑞格则在一开始的几分钟里遇到了许多问题。
问题1: 启动引擎需要格外注意
问题2: 左翼的平衡管不工作
问题3: 报警器不停地响
然而,这三个问题都被飞行员错误地回答了。他没有意识到他的引擎冷却器被关闭了,导致了两台引擎的过热;他认为失去的平衡管是因为将杆设置错误而不是装置被损坏了;他误认为超速警报器是失去平衡管导致的。飞机很快爬升到了52,000英尺(约15,800米)的高空,也就是那里的氧气供应足够得让飞机和乘客在没有氧气面罩的情况下存活。
失控局面

已经飞行约180分钟之后,飞行员接到了高空警告。他们正在到达距离他们最近机场的边缘,但并未意识到当前面临的是一个致命的失控潜在局势。在转弯时,飞机开始失速,导致机尾下沉并发生了一个倾斜的翻滚。飞机在距离地面只有6000英尺(约1828米)的高空内,翻了几次之后便尾部着火坠毁在了沙漠中。
事件分析

对于这次空难,有两个重要的因素:设备故障和人为失误。由于平衡管的故障和引擎过热,飞机的稳定性和响应性被进一步降低,增加了当飞机失速、进入危险局势时的风险。而过度疲劳、缺乏经验,以及无法有效且准确地应对紧急情况,使飞行员无法正确处理飞行中的问题。
飞行员被认为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如果他能够在飞行前仔细检查设备以减少故障,或者如果他在设备故障出现时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纠正局势,那么这种灾难可能会被避免。由于这次爆炸性事故所导致的技术和人员损失,美国空军便将飞机重新设计和测试,以减少飞机和人员在未来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教训汲取

这场空难提醒了空军和航空公司实施更严格的训练、更出色的飞行员选拔程序,并改进了机载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同时,当事故发生时,空军增加了长时间飞行应对紧急情况的培训,并更强调天气预报、飞行计划和方向调整的重要性。随着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巨蒽战斗机的事故促进了整个行业对飞机设计、制造和安全方面的新思路,以减少未来飞行中出现重大的危险。
总之,这场灾难成为了教训和提醒,使得我们认识到飞行员在飞行中的核心作用。他们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承担严格的责任,以确保我们的飞行安全。人为失误和设备故障都可能造成持续的损失和悲痛。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的修正和改进,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减轻这些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