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人民医院(王加平:核酸检测是危险的“雷区”)
来源:新华日报新华红
阳春三月,花红柳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连云港市围绕“不外溢、降总量、早清零”的总目标,按下了城市运行的“慢行键”,以求在最短时间最
来源:新华日报新华红
阳春三月,花红柳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连云港市围绕“不外溢、降总量、早清零”的总目标,按下了城市运行的“慢行键”,以求在最短时间最小代价实现社会面清零。

为尽快切断社会面疫情传播链条,东海县人民医院检验科长、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主任王加平闻令而动、迅速集结,以“20人—14天—90万人次”的数字全面诠释着“以生命奔赴使命、用使命守护生命”的担当。
“你难以想象我们这几天是如何度过的?”3月20日下午,在样本制备区已连续工作六小时之久的王加平走出实验室,只见她身穿白色工服、鼻子上架副眼睛、戴着口罩,“现在科里全员都上,不分班次,看着都心疼。”话语落下,王加平抽了一张餐巾纸,擦拭着眼角流下的热泪。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该医院实验室每天要负责对本院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发热门诊就诊患者、全院应检尽检人员和愿检尽检以及集中医学隔离点人员的核酸采样进行检验。“通常每天都在2000—3000管,‘两班倒’还可以忙过来。”王加平说,“随着这次突发新一轮疫情,我们面临人少、工作量大的实际困难。”据悉,该科室共有37名工作人员,每天要抽调3人去发热门诊、检验科夜班值守需要5人、PCR夜班安排4人、检验科窗口日常工作人员10人,只有15人做核酸检测。且该实验室年轻人居多,女性偏多。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3月8日起,王加平每日都接到市区送来紧急核酸采样检测样本5000管,并要求6小时内要出检测结果,加县医院自己家5000管,日检测量均达一万管以上。3月12日晚至3月13日凌晨共接收东海县全员筛查样本20000多管,要求13日中午12:00之前出报告,王加平随即从科室其他岗位上紧急抽调来所有能检测人员。就这样,20多名检测人员便一头扎进实验室。
月色如水,天籁俱寂。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静淌。而王加平正带领团队上演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一份10:1的混采样本中,一旦发现有确诊样本,我们将对该混采样本中对应的十个人按照1:1的单管采样复核。”王加平说,“我们必须要在最快的时间内‘排雷’,绝不让病毒逃过‘法网’。”那一夜,全科无眠,彻夜奋战,在既定的时间之前圆满完成任务。
检测速度是快速有效阻断疫情的关键环节。“一旦忙起来,我们大伙都是常常错过饭点,今天也是下午4点才吃上午饭。”工作人员王娜的语气里透露着疲惫,由于埋头检测样本,他们没有时间概念。“这段时间,我们的检验人员日夜颠倒是常态,有时刚脱下防护服,又有一批新样本送来。我们又得立刻套上防护服进去检测。”为打赢这场“硬仗”,该室所有人员都把牙刷、水杯等日常生活用品带了过来,全天候“泡”在实验室。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样本随时会送来,我们要时刻保持待命状态。有一次接到通知,凌晨1点会送来一批样本,结果一直等到早上8点都没来,但工作人员一宿未眠,不敢有丝毫懈怠。”王加平说,“为能做到争分夺秒,我们做到‘机器不停,人员不休’。”在特殊时候,每一位团队的人员都成为核酸检测“机器”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人人都铆足劲,才能让这台核酸检测的“巨大机器”保持快速、高效运转。
采集核酸样本通常在白天,但对核酸检测人员而言却是隐身幕后,工作却在夜晚。采样后,标本经历了怎样的“奇幻漂流”之旅?记者好奇地问道。
王加平告诉记者,实验室是最危险的“雷区”。接完样本后,工作人员需将每一份标本的信息录入系统。样本信息保存后,震荡排板完毕由专业技术人员加样进行核酸提取,然后再将提取出的核酸加入扩增仪进行扩增。核酸提取一般需要耗时20分钟左右。提取完的核酸进行荧光PCR扩增反应,根据使用的PCR试剂和仪器的不同,时间也略有不同,一般需要耗时60—120分钟。“特别需要说明,扩增过程中仪器一旦启动,扩增程序是不能停下来中途添加新的标本的,必须要等这一批的结果扩增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批标本的扩增。”王加平解释道。当取得核酸扩增结果后,实验人员需要对结果中的CT值异常的标本和各种原因导致的对结果判读有影响的样本用灵敏度更高的试剂进行复核,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沿着实验室的清洁通道,记者透过样本接收区的可视窗,只见4名检测人员穿着防护用品对送来的新冠核酸检测样本进行消毒、拆包、震荡、排版;样本制备区10台提取仪和扩增区的18台扩增仪正在全速运转……“整个检测环节繁琐复杂不说,还有加样等步骤无法省时,必须手工完成。”先后赴南京、扬州等地支援的检验人员姜曦说,“在这负压密闭的工作环境里,我们要做到三级防护,必须严格流程和标准,不能有丝毫疏漏。稍有不慎,就会给自身健康带来危险。”

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检测结果,是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事。日常工作中当天检测,3小时看到结果,这是王加平团队坚守的底线。“由于最近全市和东海县核酸检测样本数激增,为了检测的安全准确,按部就班的程序每一个都不能马虎,各环节的工作人员都在争分夺秒、保质保量工作中。”该检验室工作人员赵雯说,“我们进实验室之前都不敢喝水、吃东西。通常一坐就是6小时至8小时,出来的时候早就浑身大汗,衣服湿透。但只要样本检测结果全是阴性,我们的心情就‘阳光灿烂’。”
“早一分钟出报告,就能为全市疫情精准防控多争取一分钟。”王加平说,“核酸检测是及早发现确诊病例最重要的方法,也是疫情防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被称为距离病毒最近的危险工作环境中,王加平团队从3月5日晚到3月19日深夜,累计完成90万人次20万管的核酸检测工作。而该实验室核准的最大工作强度是40人,每天1.2万管。“我们只有20几个人最多的一天做到了2万多管、20多万人次的检测量。”王加平说,“这不仅是史无前例,而且对于我们团队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一次历练。有了这样的经历,在任何困难面前我们都不会再愁了。”
就是这么一群检验人,他们以汗水浸泡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防疫的钢铁长城,以不眠不休的连续奋战点亮了东海多少个最温暖的窗口。“我们大家都是‘5+2’‘白+黑’的节奏在工作,能够躺下来休息一会,就觉得很满足了。” 王加平说,“6天时间,大家平均休息不到8小时,还不到一个正常人一天的休息时间。”3月13日,王加平熬了多个通宵后,迷迷糊糊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约半小时后,她手机上多了50多个未接电话。“那几天,我通常要接到300通电话,主要是调配样本量、科室人员分配、出结果后信息上报等工作。”眼中布满血丝的王加平说,“是真的累啊!”话是这么说,但她的眼神依然坚定执着。

面对疫情,王加平是闻令而动、向令而行,一次次高质量地完成一批批“扫雷”任务。“他们都很拼,是真正的逆光英雄,病毒的侦察兵。”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润锋谈起王加平的团队说,“他们更是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团队。我们相信,坚持就是胜利,走过这‘倒春寒’,让我们一起共享这繁花似锦的春天。”
本文来自【新华日报新华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