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报告会听后感(反思2019法制报告会:从中收获了什么?)
2020年1月22日,由全国人大法工委和司法部共同举办的2019年度法制工作报告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一名学生党,有幸能够参加这样的盛会,我受益匪浅。现在,我就来分享一下我在听取报告会过程中的收获。
法治是我们民族的魂魄

报告会开局,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郑建邦郑重宣告:“法治是我们民族的魂魄!”这一语道出了法治的重要性。法治是一国的立国之本,也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保障。在中国,法治建设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通过2019年的报告会,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在这方面的逐步发展和优化。
其次,在这次报告会中,官员们对法治的重视程度,让我对中国政府的责任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完善法律法规、防范和解决重大社会风险、促进司法公正等方面,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付出。作为公民,我们也应该更加珍惜国家法治建设的成果,发扬守法精神,为建设法治中国的大局贡献一份力量。
依法治国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曾强调:“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保障。”我认为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制度和文化与外来的法制观念必然存在难以兼容的地方,因此需要我们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法治体系。在法制报告会上,多位官员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独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依法治国要落实到具体的法律条文中,同时要与实践、经济建设、甚至是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现实我们国家的法治地位和国际影响。在学习和认识法治方面,我觉得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并以此为指引,助力法治在中国的落地和发展。
司法改革要不断推进,健全法律服务体系

在报告会中,司法部党组书记、部长傅政华强调了司法改革的重要性。司法改革是推进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而在司法改革中,健全法律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中国的法律服务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在质量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司法部和地方政府需要在推动改革的同时加强配套措施的建设,增加专业化人力和技术投入。而我们公民也可以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感受到这些改革所带来的方便和优越,这也是支持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最好途径。
完善公检法协作机制,弥合司法拖延现象

从实践看,公检法协作机制的缺失是当前司法工作中的一个主要漏洞。北大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指出:“当事人上诉或申请再审,完全可以在检察机关的调查、复审阶段提出来,而不用等待一审判决生效才去上诉。这个流程的情况下,怎么极限都只能是3年,完全可以在2年内解决。”
这也正说明了本次在法规和司法服务中,工作进展和推进需要政府、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团体共同发力的道理。尤其是在公检法协作机制方面,不仅需要政策制定、调整,还需要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和舆论推动。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结语

听完2019法制报告会,我对法律法规和司法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也更为感慨中国政府为之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作为一名学生党,我们将毕业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行各业的接班人,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用法治思维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肩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建设一个更为美好的中国。